日前,北苑街道成功举办“万物筝春·苑绘美好”首届风筝文化艺术节活动启动仪式上,风筝非遗文化传承人陈玉林、李松、孙继和三位老师将各自优秀作品及收藏作品在现场进行展示,让广大居民群众近距离感受潍坊风筝的魅力,品味潍坊风筝文化深厚底蕴,传承和弘扬风筝传统文化,擦亮潍坊国际风筝城市名片。
潍坊是一座万物皆可飞上天的国际风筝都市。那么在北苑的三位风筝文化传承人作品背后,都有哪些传奇的小故事呢?一起来看看。
潍坊风筝文化传承人
图片:陈玉林老师 金都社区文化团队代表
精扎细描轻贴糊,丝线系得神采出,悠然碧空逍遥乐,直教游人误鸢都。飞扬在潍坊天空上的一只只风筝,已然成为了这个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传播潍坊风筝文化的人,便是让这张“名片”名扬四海的传播者。陈玉林,山东潍坊人,75岁的他从事潍坊风筝文化传播活动已20余载,先后担任过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风筝协会、广东省风筝协会顾问、原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务,为潍坊风筝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放风筝,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潍坊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都做过风筝、放过风筝,那时候玩具少,放风筝就是最大的乐趣,可以说,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风筝长大的。”陈玉林回忆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真实映照了陈玉林的童年生活,从那时起,他就与风筝有了不解之缘。
毕业分配后,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的陈玉林开始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并获得了若干科技项目的奖项,1998年,在西关街道办事处工作期间,他从第一次策划潍坊风筝展览交流活动中得到启发,并在潍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策划设计了“潍坊风筝商城”的三产项目。把潍坊的风筝和民间工艺都集中到商城中去,计划以风筝作为媒介宣传潍坊推动三产发展。由此,陈玉林对潍坊风筝文化交流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潍坊风筝的缘分也越来越深。
潍坊风筝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如何让更多地人了解知道?陈玉林思考良多。在潍坊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2000年陈玉林和他所在的协会成员举行了史无前例的“潍坊风筝艺术黄河长江万里行活动”,以此来宣传潍坊风筝和风筝文化,把“潍坊风筝文化”的种子洒遍了全国。“当时他们带着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潍坊市委宣传部开出的80封介绍信,从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出发,沿黄河、长江所流经的省会城市及中心城市举办了潍坊风筝艺术展览和潍坊风筝放飞表演等交流活动,在全国风筝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此外,陈玉林和协会成员还策划组织了贵阳的“中国风筝艺术馆”、广东的“东莞国际风筝旅游节”、上海的“首届中国风筝艺术展”、宁波的“首次中国传统风筝室内放飞表演”、哈尔滨太阳岛的“首届东亚风筝旅游节”、青海的“潍坊龙头蜈蚣风筝飞跃黄河”、2018年以来的“‘一带一路’风筝万里行”等20多项国内风筝界首创的风筝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因此也先后受邀到英国、丹麦、意大利、德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200多次潍坊风筝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
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走进标有“长者先锋岗”标记的陈玉林工作室,看到整整齐齐的摆着几个写好字的风筝面儿,走近一看,只见“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别看是简单的几个字,我这是分别用甲骨文、籀文、小篆、汉隶、魏碑等不同字体书写。”陈玉林笑着说,“最近我们要联合社区搞一个‘放飞春天’的活动,到时将邀请小区里的孩子在风筝上临摹‘天下太平’的书法、放飞文字画面的潍坊传统‘挣子’风筝。”
为了能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筝联系起来,把文化内涵渗透进风筝中去,陈玉林可谓用心良苦。他说:“现在的孩子大都喜欢玩电脑、玩手机,逐渐忽略了写好中国方块字的重要性。这次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制作最简单的潍坊传统‘挣子’风筝,而且要通过临摹不同字体的‘天下太平’,来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另外你别小看‘天下太平’这四个字,我个人理解:‘天下太平’是历代老百姓的美好想往,也是‘中国梦’的内容。”此外,陈玉林还编写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风筝制作技艺系列传承教材》,第一册《做风筝》儿童科学绘本已经出版,为更多孩子了解风筝、喜欢风筝、研究风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线下搞好形式多样的风筝文化传播活动,在百年不遇的疫情期间,陈玉林紧跟时代潮流,在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等省市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2020年3月初就在中华青少年儿童文艺基金会著名的全国公益平台“爷爷奶奶一堂课”和抖音APP上创办了《风筝文化课堂》,在第3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上,《潍坊风筝文化网上公益课堂》正式开讲,“课堂”分设三个栏目,分别是风筝历史、风筝艺术、风筝文化。在公益课堂中,陈玉林通过讲述风筝的历史和与风筝相关的人物、“扎、糊、绘、放”的风筝技艺以及风筝文化理论研究等,为风筝爱好者们呈现更加多彩、深厚的风筝文化。
回首至今,陈玉林从事风筝活动已经二十余载。期间,他创新设计了“万华缘”系列精品人物风筝、微型风筝;创新设计的民间系列布玩具、工艺挂屏、黄河封泥印系列旅游纪念品,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首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第二、三、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第二、三、四届“山东省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中多次斩获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等。
他编写的《潍坊风筝印谱》《‘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掘风筝文化艺术,促进潍坊经济发展》《中国传统风筝特有性质功能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章先后在“全国风筝理论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和“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中国风筝杂志”及新浪、腾讯等网络上发表和获奖……
能够拥有今天的成绩,陈玉林感慨良多:“二十多年来我最感谢的就是众多风筝界老前辈对我的帮助、指点和传授,他们在很多风筝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都是十分珍贵和有价值的遗产。”在陈玉林师从师的大家名师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曹氏风筝”奠基者孔祥泽对他影响颇深。陈玉林说:“孔祥泽老师多次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到每一个地方都要留意收集关于风筝的故事、传说等,因为很多历史上的事情都是曾经存在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同时,要通过这些历史传说典故,深挖我们传统风筝深厚的文化内涵。”
陈玉林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二十多年来,一片家国情怀的赤诚之心一直促使他不辞辛苦的“宣传潍坊风筝、弘扬家乡文化”。“在研究传统风筝文化的道路上,你要记住‘任劳容易任怨难’!”陈玉林时刻把孔祥泽老师的这句话铭记在心,在务实求真、研究探索的征途上,无私无悔的默默耕耘。最近他在《潍坊风筝文化网上公益课堂》栏目中,增加了《潍坊风筝文化口述史》的新内容,并通过对若干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研究,提出了探讨性推断“中国风筝起源于山东潍坊”的这一研究性课题。“系统掌握潍坊风筝历史的来龙去脉,积淀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创新潍坊风筝的辉煌未来;才能跨越历史的长河,书写家国情怀和大我境界,同时,风筝文化也会始终激励我们潍坊人民像风筝一样迎风翱翔,飞遍五洲四海。”陈玉林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北苑发布微信公众号
拓展资料:
齐鲁网:匠心独运 凝集升华——记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李松 李松是“老潍县城”人,著名的风筝扎制者,拥有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生于1962年,居于潍坊市奎文区。其祖父是“老潍县城”驰名的教书先生,父亲则是老一辈稀缺的知识分子,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多与文人墨客及手工艺人接触往来。成年后专注于风筝的扎制,逐步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当地著名的风筝老艺人胡景珠先生经常拿着各种风筝作品与之交流,使之受益匪浅,由此也更加喜爱风筝。他潜心于风筝的扎制技艺,在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并反复磨练,逐步成长为鸢都为数不多的“高超扎彩匠”,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大众网:潍坊风筝如何创新发展 潍坊风筝明星孙继和是地地道道的老潍县人,7岁开始跟着老人学扎风筝,靠兴趣坚持了50多年(截止2016年)。
光明网:潍坊风筝艺术黄河长江万里行启动 由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主办的潍坊风筝艺术黄河长江万里行活动,日前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出发仪式。这是我国东西部民间艺术的一次有益交流。本次活动从黄河入海口东营市的孤岛出发,沿黄河西进至青海省的黄河源头,再从青海省的长江源头顺流东进至长江入海口上海市的吴淞口。途经18个省市区,估计实际行程将超过2万公里。
北京市人民政府: 寻访大西山的非遗文化 风筝历来有南北之分,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曹氏风筝博采南北之长,无论扎制工艺,还是绘画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年抄摹《废艺斋集稿》的艺专学生中,有一个叫孔祥泽的李家坟村人。他自幼酷爱风筝,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雕塑期间,他从老师手上得到《废艺斋集稿》,如获至宝。《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讲述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孔祥泽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将其抄录了下来。有感于曹雪芹济世救人的悲悯情怀,他还将自己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曹氏风筝工艺”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与孔祥泽先生1943年抄录的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书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它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其扎、糊、绘、放的制作流程具有独到之处,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及20种制作技法,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它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身,并极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孔家三代人为其传承和发展倾入了毕生的精力。 |